欢迎来到山东省就业促进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信息详情
理论实践
就促会首席专家刘燕斌:分析新形势发展新动能 奋力推进稳就业保民生
2020-05-25

分析新形势发展新动能

奋力推进稳就业保民生

——在新形势新动能新平台线上高层论坛的发言

       

中国就业促进会首席专家    刘燕斌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格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稳就业任务艰巨繁重。就业是最大民生。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重大政策措施。中央决定,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有力推动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快速发展,形成发展新引擎、新动能,进而有效推动扩大就业规模,激发就业市场活力。这对于稳就业、保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

当前就业形势的新特点

总的看,疫情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冲击前所未有,就业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就业形势有以下特点:

一是城镇失业率处于高位,返岗复工复业尚不充分。1—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仍处在下降区间,整体经济尚未回到往年正常水平。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同比少增105万人。2、3、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处于6.2%、5.9%和6.0%的高位上。还应注意到,截至4月末外出农民工规模尚未恢复到往年的正常水平。城镇在职未就业人群仍占有一定比例。同时,与往年比较,工时、产能利用率较低,表明开工不足或不充分就业增加。

二是第三产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产业,一季度增加值下降5.2%,对就业基本盘产生了较大影响。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文体娱乐等行业,众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许多企业停工歇业,大量从业人员待工待岗或失业。其复工复产率明显低于规上企业,并且复工复产受疫情防控等多种因素制约,难度大、速度慢。这些行业企业普遍具有吸纳就业人员多、工资水平低、社保范围窄等特点,因而,疫情冲击不仅大幅减少了就业岗位,而且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是疫情冲击与就业格局中原有矛盾相互交织,促进就业面临扩大增量和稳定存量双重繁重任务。当前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处于高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质量有待提高。疫情冲击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原有矛盾,使得就业的数量、结构、质量、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相互交织。值得特别重视的是,与以往不同,当前促进就业的紧迫任务不仅需要着力扩大就业增量,而且还要更加注重稳定就业存量。两者必须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

四是就业形势受全球疫情蔓延和经济衰退影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当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强烈冲击,对全球就业造成灾难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分别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下降3%和3.2%,发达经济体下降6.1%,并认为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劳工组织报告显示,疫情蔓延使得12.5亿就业者面临减薪或失业的高风险,约占全球劳动力总数的38%,大量“工作中的穷人”面临陷入深度贫困的境地。

我国是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中外贸易、投资、产业链、供应链、各生产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我国经济和就业正面临着全球疫情和经济衰退所产生的持续冲击和深刻影响。今年我国城乡失业、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在一段时间内有可能维持一个较高的平台期,呈现“凸”字型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尽管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国仍然具备产业体系完备、经济长期向好、需求潜力巨大、物质基础雄厚等稳就业、保民生的坚实基础和基本条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就一定能够保持就业大局的稳定。


平台企业和劳动者、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稳就业、保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数字经济、平台企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多种就业方式,形成了促进就业的新动能。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平台企业和劳动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就业、保民生,提供了重要启示,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平台企业和劳动者在疫情高发期为抗击疫情、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当前和今后防疫发展两手抓,稳就业、保民生的有生力量。众多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电商、外卖骑手等劳动者一直坚守在抗疫情、保民生的一线。疫情暴发以来,为支援前线抗疫、滴滴出行在武汉、上海、北京、南京等15个城市成立“医护保障车队”,免费接送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城市交通生命线。青桔单车为82个城市医护人员、基层社区、公安民警等防疫一线工作者提供骑行服务。疫情高发期,网购粮油、蔬菜、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订单量大幅增加,美团等平台企业及时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为保障居民生活必须品供应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是平台企业为复工复产复市发挥了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的关键作用,其快速创新、应变能力,也是今后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稳定就业基本盘的关键支点。健康码是复工复产和有效防疫的关键环节。阿里组织多个团队通力协作,创新应变,夜以继日研发,关键时刻拿出硬核产品;使健康码一周内在全国快速普及,为统筹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作出了贡献。疫情高峰期,互联网平台为众多中小微企业“线上复工”提供了支撑,全国有上千万户企业和上亿从业人员通过钉钉远程工作。盒马鲜生创造的“共享员工”新模式,既解决了超市配送员紧缺的燃眉之急,又为餐饮企业停工歇业员工合同上岗找到了就业出路。同时,开创了一条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就业岗位供求急剧变化,就业市场异常失衡的情况下,劳动力余缺应急调节、跨业流动,稳就业、保民生的新路径。

三是互联网为线上招聘面试、职业培训、社保待遇申领等人社服务提供了新方式,也为今后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科技手段大范围调节就业市场供求、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人社服务积累了实践经验。3月份人社部会同各地和有关机构启动了“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截至4月16日,已经推出了招聘专场5031场,共有134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信息1339万人次,在线接收求职人员简历767万份,得到用人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求职者的广泛欢迎。人社部门还组织线上技能培训,开展“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截至4月17日,各省区市已经公布线上技能培训平台893个,涉及职业(工种)超过100个,全国已完成线上实名注册培训500万人次以上。58同城线上推出“防疫物资企业应急招聘员工专场”,助力生产防疫应急物资。滴滴利用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处理和机器学习能力,根据不同司机特点,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应的培训课程,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平台培训全程留痕可查。这些成功实践,为通过互联网,线上组织大范围、多企业招聘,实现劳动力供求对接;线上组织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积累了实践经验。

四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新的就业方式以其高度的灵活性、适应性,快速便捷地不断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有效增加了就业市场的活力,为当前和今后增加就业、减少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增添了新动力。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稳就业的压力明显加大。为防止就业市场失去活力、发生“板结”,亟需大力支持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应对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有效减少结构性、摩擦性失业。实践表明,许多网约车、快递、外卖、电商、代驾的从业者都是灵活从事兼职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使停工歇业企业的劳动者及时找到活干,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减少失业、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而且有助于劳动者避开户籍、地域、身份等羁绊和限制,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流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五是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为促进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和途径。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大学毕业生在城镇新增就业中占有很大比例,保持农民工稳定就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关系到就业基本盘的稳定。受疫情冲击,当前农民工和毕业生就业受到较大影响,多措并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表明,在数字经济领域、平台企业和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中,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都占有很大比重。鉴此,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发展、鼓励和帮助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在平台企业、以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方式就业,有助于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重点群体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和门路。

六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扩大就业的新空间。近年来,数字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目前已约占全国就业总数1/4;为共享经济提供服务的人数超过7800万人,阿里、滴滴、美团、58同城等典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快速兴起,为社会提供了数以千万计的新就业形态工作岗位。同时,为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就业脱贫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必将为当前和今后防疫情、稳就业、保民生作出新贡献。


三、

培育新平台、发展新动能、奋力稳就业的几点建议

  在统筹做好常态化下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过程中,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动能、新平台,对于稳就业、保民生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新生就业岗位。(1)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发展壮大,拓展就业新空间。支持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培育更多新就业形态,吸纳更多就业。(2)实现支持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发展政策与稳就业政策衔接;数字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发展平台企业与促进新就业形态协同。(3)保平台企业就是保新就业形态、就是保灵活就业。平台企业是新就业形态的载体,平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支撑着数以千万计的工作岗位。当前不少平台企业仍面临贷款融资难、经营风险大、社保覆盖窄等困难和问题。应深入落实为抗击疫情出台的“免减缓返补”、增贷等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鉴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态势,建议考虑适当延长有关支持政策的实施时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二是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1)当前数字人才尚有较大缺口,应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衔接匹配,推动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向知识型、技能型就业转型。(2)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开展使用互联网从事新就业形态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更多劳动者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中就业创业。(3)面向新成长劳动力扩大数据分析、软件编程、工业软件、数据安全等数字技能培训规模。这既能有效减轻当前劳动力的供给压力,也能为数字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储备技能人才。

三是建立和完善适应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创就业灵活、社保稳定的局面。(1)把握平台经济发展趋势,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量身定制社会保险制度,根据其工作特点、收入水平、分配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社保费率、缴费方式、待遇水平并提供便捷的社保服务。(2)许多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遭遇工伤或失业的风险较大,因而应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和失业保险试点工作,尽快建立相关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者在遇到职业伤害或失业风险时,及时得到补偿和救助。(3)提高社保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使更多平台从业人员能够享受到社保补贴扶持政策。对于平台企业使用或帮助残疾人、贫困家庭劳动力、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加大社保补贴力度。

四是建立和完善适合数字经济和平台就业特点的法律制度框架。(1)对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就业形态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关城市管理办法,及时制定有关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政策,既要保持就业市场的灵活性,也要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针对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特点,研究制订平台企业劳动用工、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职业安全等有关劳动基准。(3)研究制订适合新就业形态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监察制度,使劳动者、平台企业、劳务派遣机构等相关方之间发生的有关争议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五是加快“互联网+人社服务”体系建设,采用适合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方式。使平台企业和从业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就业岗位信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缴纳社保费、申领就业、培训、社保等各项补贴,以及享受社保待遇等各项人社服务。


联系电话:0531-86120089  电子邮箱:sdjiuye2007@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13号  ICP备案号:鲁ICP备1902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