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就业促进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信息详情
理论实践
中国就业在“十三五”时期的实践创新 ——在湖北就业论坛的发言 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 张小建
2020-12-01

参加这次论坛非常高兴。在这里,代表中国就业促进会,预祝论坛取得成功!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学习了解就业的新理念新观点,分析就业的新形势新问题,交流就业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提出今后促进就业的新主张新建议。

湖北省的就业在这次突发疫情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经受了最为严峻的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湖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人社部门的努力下,湖北全省在抗击疫情取得战略成果的同时,在就业工作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冲破逆境的过程中,湖北的城乡劳动者展现了努力拼博的奋斗精神,迈出了就业创业的新步伐;湖北全省人社部门就业战线的同志发扬了“铁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劳动群众分忧解难,在复工复产稳就业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这其中,湖北省就业促进会的同志也付出了巨大努力,是功不可没的。由省就促会举办的这个论坛就是又一个证明。这次论坛,中国就业促进会也同时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会员在线上参加,聆听专家报告,并与湖北就业战线的同志在网上交流,共同分享会议成果。

借这个机会,我也谈谈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就业在实践中的创新的几点思考,与大家交流分享。

“十三五”是2016年~2020年这个周期。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在对“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时,我们看到了近几年就业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和重要成果,也看到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但同时我们还发现,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至少在几个方面对当初设计和制定的规划有深化有提升,有突破有创新:


一、对就业地位作用认识

深化和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成为我们认识就业工作地位作用的基本理念。而近几年,我们对就业的认识又在深化和加强: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在最近两年,在应对国内外巨大变局和重大疫情的冲击中,中央提出了“六稳”和“六保”的要求,其中稳就业和保就业都被列在首位,进行精心部署,予以大力加强。

多少年来,我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是将GDP增长的指标放在引领地位,以此来摆布安排各项事业的发展。但在2020年,我们第一次不列GDP增长指标,而是把就业的目标任务作为“牛鼻子”,要求经济和相关事业的发展安排都要与此相适应,并为此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就业地位作用的不断加强,体现了党和政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需要,适应了实现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需要,也是更符合民心民意和客观现实的社会治理之道。


二、对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充实和提升

在“十三五”就业规划中,我们提出的目标任务主要集中在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和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以及创业环境改善和带动就业能力增强,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等方面。这几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确实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进展。在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提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要求。在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更明确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这些目标任务,既是“十三五”规划所定目标任务的延续扩展,更是在跨越“十三五”、步入“十四五”的新时期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的任务目标更着眼长远和可持续,并且要求形成不断充实提升的促进机制。

新时代就业目标任务的进一步明确,首先是为了推进解决在就业不充分和就业质量不高方面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从而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同时也是适应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需要,发挥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效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支撑。


三、对就业优先从战略到政策的

实化和具化

我国从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始,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十三五”规划中仍然延续这样的提法。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和2019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使之全面发力。这至少从两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一方面,是将就业优先从战略总体要求具化实化到政策措施上来,另一方面,是将积极就业政策中的主要工具运用到宏观调控中,协同财政、货币等政策,形成新型宏观调控框架和联动运行机制。与此相适应,2019年5月,国务院还成立了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带动各级政府将原来的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提升了规格,以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将就业优先战略具体化到政策,将积极就业政策上升到宏观调控层面,成立高规格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这些都大大强化了各方面重视就业和支持就业的导向,切实增强了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和政策执行力,不仅是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需要,也为今后贯彻落实就业优先和推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四、在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就业扶贫、援企稳岗、新形态就业方面的创新和推进

近些年,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中在这几个方面提出的要求,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就业服务方面,2017年,党的十九大又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新要求,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了新的部署安排,推动各地按全方位的要求,推进就业服务工作的实践创新。在职业培训方面,2019年国办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启动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全国的职业培训工作全面开展,不断创新。在就业扶贫方面,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近两年的脱贫攻坚战中,就业扶贫、技能扶贫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相关举措不断做实,为贫困户彻底脱贫并做到可持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援企稳岗方面,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进一步健全,并在帮助困难企业减轻负担,稳定职工队伍和防止停工停产造成大规模失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态就业发展方面,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一同发展起来的新形态就业更是脱颖而出,创新不断,使众多劳动者以更为灵活的形式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收入。上述这些新的突破和发展都超出了我们原来规划的框架,是广大劳动者和就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创造。


五、中国就业遇到巨大冲击所带来

挑战和机遇

每次的五年规划,我们都是按照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和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国家发展愿景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依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状况、现存矛盾问题以及可预见的市场变化来拟定的。但“十三五”最后这两年出现的突变因素,是超过我们当初预期的。一是2019年中美贸易战,这个突变因素从外部对中国就业产生了冲击,对一些行业企业的就业影响不小。二是2020年突发的疫情及其蔓延,对全国甚至全球就业产生的重大冲击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它使“十三五”的就业在前四年进展顺利的情况下,在第五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不仅是新增就业的急剧减少和失业率的大幅上升,并且影响到就业工作的一些根基(比如部分服务业和许多企业实体的停产歇业,比如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基础工作的停滞)。

经历风雨方见彩虹,这最大的危机倒逼着我们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和更强有力的政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就业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大变局:在抗击疫情取得战略成果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稳就业保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和努力,复工复产复市得到有序发展,大规模失业得到有效控制,就业增长逐渐恢复,转危为安正在实现。

更重要的是,中央根据新的形势,确定了今后发展的新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这一新的发展格局下,中国就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不仅是如何满足企业和社会急需的大量管理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和发挥作用问题,而且还有如何满足企业在转向国内大循环中的人力资源需求,实现人才转型与经济转型的相互带动同时并进的问题;不仅是要解决好传统经济发展中的传统就业的老问题,还要探索解决新经济发展中新形态就业的新问题;特别是今后一个长时期处在疫情防控常态下,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匹配受到时间空间限制,传统管理服务方式必须有所转变,线上招聘、线上培训的方式如何为我所用,线上办公、云设计和远程操控如何进行优化管理?等等。面对这些新的挑战,中国就业必须在化危为机、困中破局的路上继续前进。

 回顾中国就业在“十三五”时期的实践创新,至少有三点启示:

第一,五年就业规划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擘画的就业发展蓝图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其制定的改革发展部署安排对于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并且与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相结合,共同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重要保证。所以,对“十四五”促进就业规划,我们一定要认真设计,努力做好。

第二,规划的贯彻落实是否达标见效,不仅要看规划本身的质量,并且要求政府部门从上到下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所以“十四五”规划的拟定,应当在总结以前制定执行规划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加讲求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对政策措施具有实操性。同时,对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增强执行力提出要求作出安排,务求层层分解压实,一竿子插到底。

第三,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变化,对新问题作出预判。在做规划时应分类,一是属于必须坚持的大方向,必须完成的硬指标硬任务,必须守住的底线,务必明确下来。二是属于可按实际情况和变化作出相应调整的:对有条件前进的,可鼓励地方进行突破和创新,对出现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难以做到的,容许有一定的空间和弹性。三是要把就业最严峻的形势和最严重的问题做充分的估计,将应对危机的工具箱备好备足,健全完善专项举措和组合配套性政策,并做到能根据不同情况招之即来,及时主动。坚持为实现人民群众对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愿景,也要准备好在碰到大的变数和严重困难时,迎难而上继续推进工作。


联系电话:0531-86120089  电子邮箱:sdjiuye2007@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13号  ICP备案号:鲁ICP备1902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