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就业促进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信息详情
最新动态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第六期“探索”刊登毕京福会长理论文章——保市场主体 促就业稳定
2022-07-08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源头活水,超1.5亿户市场主体是保就业、保民生和稳经济的关键,是将“六稳”“六保”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具体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体现。山东省就业促进会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调研部分市场主体经营状况及吸纳就业情况,毕京福会长、济南市天桥区委党校张晓敏同志撰写了理论文章《保市场主体 促就业稳定》,文章全面介绍了保市场主体的重要性、必要性,为市场主体的稳定、就业创业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image.png


原文如下:


保市场主体 促就业稳定

毕京福 张晓敏

 

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列为重要工作任务,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举措,这是将“六稳”“六保”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具体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体现。贯彻落实这一重要任务,必须深刻认识市场主体在促就业、稳就业、保就业中的现实价值,认清形势、宏观把握,促进市场主体稳步发展,为稳定与扩大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保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的重要方向

 

2022年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6月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坚持围绕市场主体实施宏观政策,实行精准调控。对此,我们需充分认识和理解保护市场主体的重大意义,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是经济发展的动能要素。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关乎国计民生两者共同指向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就业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收入,人民群众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带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就业一直处于“六稳”“六保”之首,稳就业就是稳增长。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经济、稳民心,这是稳就业的重要方向。

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阵地。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一系列减税减费政策,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和扩大。市场主体增量与新就业增量呈现相对稳定的正相关关系。2021年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发展,为巩固存量就业和吸纳新增就业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支撑,吸纳承载着数亿计人员就业创业。市场主体稳固发展增加了就业人数,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生产、消费、投资等各类经济活动有序开展,由此畅通了就业渠道,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个体工商户,作为中国特有的市场主体形式,直接带动近3亿城乡人员就业,为吸纳和稳定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主体是稳定就业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发挥政策的统筹性、协同性和精准性,通过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应对复杂就业局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施策要义。无论是金融危机来袭,还是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乃至疫情防控挑战,复工达产、稳岗留工已成为保市场主体的就业映照。为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进一步破解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山东省推出“促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10条措施,助力企业发展。发展经济“保就业”过程,就是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支持服务业复市兴市的过程,通过强化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援企稳岗保就业,落实减税降费、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缓缴社会保险费、暂缓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政策,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减轻企业成本,稳定劳动关系。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实施中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等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挖掘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用工潜力,开展以工代赈工程建设。通过一系列助推主体市场发展政策措施,激发企业活力,稳住就业基本盘。2021年,山东省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完成数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完成省政府计划任务的112.9%,各项重点指标完成情况超出预期。

市场主体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平台。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各级政府工作目标。长期以来,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持续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劳动力。同时,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促进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是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市场主体是职业技能培训主体,能够帮助劳动者在现实岗位中提升素质、提高效率。企业认知观念、支持态度和投入保障等直接决定职工能否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大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等,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政策,是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常态做法。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可以让市场主体帮助劳动者改善就业条件,稳定薪酬待遇。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在线学习、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培养适应长远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企业营收和员工增收双赢局面。近3年来,全省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34.74万人次,有力支持了企业以训扩岗、以训稳岗。通过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健全完善覆盖全体、贯穿终身、普惠均等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应培尽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在稳就业大局、提升就业质量中发挥十分重要作用。

 

保市场主体是稳就业当务之急

 

后疫情时期,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中国面临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一方面,中国疫情防控处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中,经济恢复受到疫情防控的掣肘。另一方面,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千万门槛,达到1076万人的创纪录水平,加上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中学毕业生等等,新增求职人数会达历史新高。目前,山东省就业形势仍严峻复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领域固有就业存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新问题还在增加。山东作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双过亿”的省份,就业总量始终处于高位运行。今年,城镇需要就业人数预计210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约300万人,高校毕业生达79.5万人,同比增加13.4万人。同时,由于疫情延续、楼市调控、转型升级、“双减”实施等因素影响,重点就业群体就业更加困难。在这种局势下,必须端正保市场主体的鲜明态度,加快发力,推动企业稳定经营。

大形势下让部分企业生存面临“长痛”。从国际局势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全球疫情冲击下,国际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大量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从国内情况看,受经济增长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制造业下行,服务业走弱,金融业出现剧烈波动。3月下旬以来,国内多点散发疫情,国际地缘冲突升温等因素干扰,我国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加剧,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企业继续受到抑制,部分行业企业面临产业链、供应链与物流链不畅,生产成本压力增大,终端销售放缓,库存积压,资金流紧张等,部分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经营成本、经营风险及未来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受此影响,社会供给下降,消费价格上升,对稳固市场主体、保障居民就业带来压力与挑战,稳市场保就业任务更加艰巨。

技术革新、政策调整过程中企业发展面临“阵痛”。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加快,对就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对智能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仍然稀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求职难矛盾交织。“机器换人”需要增加大量成本,对中小企业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因疫情、政策等原因,大量人员就业“归零”与部分行业企业“凋零”并存。如“双减”政策出台,课外教培行业受到重大冲击,大量教培人员需要重新就业。房地产行业己呈现疲态,很多房地产业人员也需要重新找工作。

新业态中许多企业也将“触痛”。互联网企业竞争拐点已经到来。首先,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触及天花板,增长和扩张不再那么容易,吸纳就业人数也将从“波峰”开始下降。其次,政府部门的深入监管,对平台企业和资本规范发展提出全新要求,互联网发展早期的“烧钱模式”受到严格约束。再次,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增速放缓,宏观政策不再搞“大水漫灌”式刺激,而是推出更多“精准滴灌”举措帮助线下实体。尤其是疫情冲击对物流企业带来不确定性影响,影响着平台企业订单数量。

 

促进市场主体良性发展是稳就业的固本良策

 

稳市场主体是保就业的前提和保障。政府一系列保就业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可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主体发展状况。市场主体发展向好,保就业就有坚实基础。市场稳保就业是稳市场主体的内在需要,必须把稳市场主体作为各项政策部署的主线,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而更好增强其就业吸纳能力,为保就业、稳就业与扩大就业提供坚实保障。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原则,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省市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各类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稳大、保小、扶新”,提高大型企业支柱带动作用,增强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扶持成长型企业加快壮大,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互促共生、协调联动、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这一重要工作任务,强化落实一揽子就业优先政策,聚力打好“组合拳”,落实落细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各项举措。

稳定市场主体要“真金白银”。党中央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提出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强化政府就业优先责任。因此,政府部门应切实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有力政策,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对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市场主体要一视同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坚持用市场化办法、改革举措解难题。进一步打通物流和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堵点,推动复工达产。要加强财税、金融产业等部门政策协同配合,落实落细当前出台的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稳岗就业关键是稳企业。一是税费支持。要全面落实到位高“含金量”政策,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二是金融发力。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有效支持,金融机构要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给予金融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努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三是重点帮扶。要强化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发挥好中小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实现企业发展和稳岗就业同频共振。对生产经营暂时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及劳动力密集、社会效益高的民生领域服务型中小企业,给予专项支持。尽最大可能减轻企业的融资、用能、物流等成本负担。

稳定市场主体要“基础培育”。要多措并举稳住市场主体,就业的存量。针对当前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要精准施策,通过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缓缴社保费、发放稳岗补贴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岗位。一是解决顺势而为的缺人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用工保障服务清单,实行用工专员服务,“一企一策”解决规模性用工问题。要为企业开展“点对点”用工服务,健全用工服务专员队伍,定期调查发布企业急需紧缺工种,健全“招、育、留”全链条用工服务体系,综合施策有效解决规模性缺工问题。二是解决逆势前行的动力问题。创业对就业具有很强带动作用,要深化实施“创业齐鲁·乐业山东”行动,加快打造领航型企业,梯次培育瞪羚、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让创业者不仅有激情、有想法、有创意,还要有资金、有场地、有能力,引领带动更多劳动者投身创业创新实践。三是要解决乘势而上的成长问题。各级政府优化服务,从政府供给侧转向企业需求侧,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围绕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构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体系。以“一次办好”为改革主线,统筹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稳定市场主体要“固本强基”。职业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举措。要坚持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完善共建共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创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训,增加市场主体技术技能人才积累。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参加各类培训的,政府要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实施新一轮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动员行业企业广泛参与技能人才培育,形成产业集聚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发展良好局面。要全方位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探索开展系列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招聘、时时有服务,全年就业服务“不打烊”。要高质量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促就业行动,高标准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更多地服务实体经济和重点群体,满足多样化就业需求。

稳定市场主体要“头雁带领”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下放权力,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优化涉企审批服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培育更多的“领航”企业,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服务。二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市场主体集聚。培育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企业。三要引导广大企业家要厚植爱国情怀,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关爱员工。四要继续挖掘市场主体进一步扩大就业的生命力,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转移劳动力和中低技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平台企业规范发展,切实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增强平台就业的吸引力。

稳定市场主体要“稳定预期”。市场主体是稳就业和扩大就业的“顶梁柱”,无论稳就业还是扩大就业,都要靠市场主体“唱主角”。强化宣传引导,要积极回应企业关切,做好就业大政方针和最新政策解读,稳定就业预期。要加强舆论引导,建立重大舆情沟通协调和应急处置机制,守好舆论主阵地,汇聚起稳就业保就业的强大正能量。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企业和劳动者权益,努力营造公平开放的就业创业环境,保障市场主体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毕京福,山东省就业促进会;张晓敏,济南市天桥区委党校)

 


联系电话:0531-86120089  电子邮箱:sdjiuye2007@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13号  ICP备案号:鲁ICP备1902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