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就业促进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信息详情
理论实践
智库专家:关于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建议
2023-08-01

关于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建议


(2023年上半年和第三季度)


中   国  就  业  促  进   会


海南智源就业创业研究院


智库专家组


2023年7月10日


在消费需求方面,居民一般性消费可望恢复正常,暑假期间的旅游等行业带动的消费可形成热点,但房地产相关行业回升较为困难。在新基建项目、新城镇建设和城市改造中,政府投资会对社会投资起重要的带动作用,民营企业投资增长有望筑底回升。经济继续回暖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可保持就业总体局势稳定。


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的加持可缓解部分矛盾,政府部门治理关系的理顺和优化可进一步改观,使就业走上可持续稳定发展轨道,虽然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和民企中小微企业的困境难以在短期内根本解决,但基于行业和民企起底回升趋势,企业实体经济就业有望恢复正常,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就业也会发挥更大作用。用工将更多采取灵活形式,新增就业将更多体现为灵活就业。


从7月进入毕业季后,应届毕业生大量涌入市场,三季度青年失业率将会在高位上持续较长时间,就业工作特别是青年就业工作必须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准备。




三、八点建议


下半年,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贯彻国务院稳就业政策和多部门组合措施及几个专项部署安排上下更大功夫,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点领域千方百计恢复和增加就业,并努力扩大灵活就业的门路和机会。同时,下大力气治理失业,将未找到工作的人员特别是青年更多地组织到准备就业的活动中去,将失业规模、重点人群失业周期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从长期看,还要坚持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支撑,深化教育和就业制度的改革,统筹推进稳岗扩岗、提质增效。


(一)坚持就业优先的执政理念和政策贯彻不能丝毫放松,并同当前恢复经济和保障民生紧密结合强力推进,为全社会和老百姓注入“定心丸”。一是在各地抓紧恢复经济的大盘子中应进一步强调就业保稳定、促发展、兜底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考核经济恢复发展指标的同时,也应考核新增就业进度(包括新增就业人数和灵活就业机会)和失业调控(包括调查失业率和组织失业人员准备就业活动的比例)是否达标,并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实现就业和降低失业作为重点进行监测。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协调和部门协作,在督查促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的同时,也要检查促就业的财政支持、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的落实成效;在考察就业工作的同时,也要评估相关部门治理举措对就业的影响,是否兼顾稳定就业和减少就业损伤。三是对就业达标且协同协调做得好的,应予充分肯定;对做得不好的应要求调整改进。真正形成保促就业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在促进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恢复发展中,将平等对待、保障产权、促进投资、改善经营与扩稳就业的政策统筹协调落实到位。一是应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创造就业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考核机制中,政府主管部门应同民营企业建立固定的沟通交流机制,共同推进经济+就业友好型环境建设。二是针对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扩大投资和招工就业方面的缩减和顾虑,应实化细化保障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做到让人放心;营造公平竞争和宽松容错的营商环境,做到务实管用;并及时为处于半停工停产的续存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救助,加快修复民营经济吸纳就业稳定器。三是应切切实实帮助民营企业卸下舆论压力包袱、破除信贷规制不合理阻碍、鼓励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急需人才人力支持、将援企稳岗和支持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增强民企固本强基的信心和活力,在保稳就业基础上增强扩展就业能力。


(三)将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统筹考虑,在产业发展空间中培育就业的增长点。一是鼓励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传统产业、民生领域和社会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投资,在布局推进国家新基建、新城镇建设,城市改造等项目中,对运用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拉动就业和利用相关辅助项目实行以工代赈,给予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支持。二是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拓展青年就业空间,破除户籍、身份等的限制,畅通青年发展通道,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和机会。三是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中,通过财政、税收、信贷、产业、就业创业等政策,鼓励支持有利于就业扩容提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就业形态发展,鼓励平台企业与传统产业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拓展就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数字化赋能提升发展能力和就业动能。解除束缚创业创收的不合理管制,在保证交通、食品安全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降低网约车、网约配送、外卖等灵活就业的准入门槛。抓紧落实和完善劳动权益保障相关政策规定,加快出台鼓励支持平台企业为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和培训的优惠政策。


(四)在运用数字化赋能就业服务提高功效的同时,推进零工市场建设,为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提供服务和保障。一是努力做好传统产业行业实体经济稳就业工作,重点是恢复原有存量并争取新增。在就业服务和招聘应聘中大力引进和推广数字化技术,实现全方位精准服务和全过程效率提升,满足企业用人和劳动者就业的急需。二是当前更多劳动者通过平台新就业形态从事灵活就业,与企业灵活用工相契合,发挥了就业增量支柱和劳动力蓄水池作用。其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以及灵活自主、实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等也受到青年的欢迎。应根据这个新趋势和新特点,研究制定一套促进灵活就业和适合灵活用工的激励性政策和安全保障措施。三是公共就业服务应适应当前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发展大趋势,把做好零工服务作为重点,充分运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或相关民用设施,布局建设贴近劳动者便捷服务的零工市场,开展线上线下即时招聘服务和延伸服务,做好保护劳动者权益和规范用工行为工作。应总结推广一些地区先行先做取得效果的经验做法,为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打开大门。


(五)组织青年积极参加到招聘对接、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等准备就业的活动之中,防止失业人员大量堆积和单纯等靠引发矛盾。一是应持续组织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有质量有时效的就业招聘对接活动,广开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的领域和门路,让有意愿有条件就业的青年看到更多机会和希望,在求职就业中成长和尽快实现就业。二是应组织大规模的就业能力追加培训计划。针对市场需求,推出一大批与就业相关的实用职业技能、数字就业创业、就业通用能力等线上线下培训项目和课程,配套培训补贴政策和相关认证。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将培训补贴通过电子培训券形式发放,动员组织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培训,在失业待工期间主动参加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为实现就业打基础。三是加大就业见习的规模和力度。在提供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基础上,再努力大幅增加就业见习岗位,加大见习补贴力度,对科研院所、重点高校、重点企事业单位,都应加强跟踪指导一一落实见习事项。对就业见习单位的认定和享受政策的规限应尽求符合实际,使就业见习项目真正用起来、活起来,将过渡期中青年求职无门无事可做转变为积极参加就业实践。四是培训补贴和见习补贴的政策应当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实行跨地区也能用好用,为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当地培训和就业见习并在当地就业创造条件。


(六)加强就业指导、正向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全社会特别是青年稳就业的信心,防止片面炒作引发恐慌。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释放更为积极的稳就业政策和全力保稳就业决心的信号,做好相关政策内容和意义的宣介和解读。在发布就业相关指标数据时,应组织专家对就业形势进行科学客观分析,并对社会上一些认知误区予以实事求是地厘清,避免舆论误解和媒体片面炒作。二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机构应联合大专院校,聚合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启动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专项行动。针对他们的就业需求、思想动态和突出问题,教育帮助调整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灵活就业也是就业、积极参加培训和见习为就业打基础作准备”,减少消极就业。三是增强社会共识。应理性看待新时代青年就业的多元选择,弘扬青年劳动者拼搏创业的精神和新职业劳动者的风采,宣传推广标杆企业创造就业的带头引领作用和经验作法,对其创造就业的成果和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给予表彰,以为各类企业和全社会传递正能量和信心。


(七)深化教育改革,处理好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优化人才资源供给结构。一是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理念,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人力资源与产业适配性,鼓励学校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加强理工科专业教育与科技和数字化人才培育的连通,加快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二是对青年人进行综合性培养,扩展专业学习教育,将实用技能、创业教育、数字技术和就业通用能力培训等列入学制教育体系,为毕业后就业创业做好准备。三是下决心改变现有大学扩招的思路,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认识和地位作用,强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将重心调整到为青年就业奠定基础和准备条件的轨道上。


(八)加强对青年失业和灵活就业的跟踪调查和监测,完善失业预警和失业风险应对机制。一是在继续做好就业失业相关统计和监测的同时,应专门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度、失业动态及其参与就业准备各项活动的情况进行定点跟踪调查和按月(必要时按旬)调度,重点监测青年失业率的高点和失业周期延长情况,为防范失业风险提供依据做好准备。二是在通过劳动力抽样调查了解灵活就业总体情况的同时,抓紧建立对灵活就业动态观测的机制。应与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平台头部企业建立固定的大数据交流机制,按月或季通过大数据观察登录账号、订单、账号、商件及相关人数、工时和收入(如按中位)的增减变化,结合相关调查,观察分析灵活就业动态。三是建立跨部门就业形势分析机制,推进部门基础数据信息共享,提高对形势研判和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联系电话:0531-86120089  电子邮箱:sdjiuye2007@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13号  ICP备案号:鲁ICP备1902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