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省的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在经济总量中占据重要比重,更为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作出了显著贡献。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山东民营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探讨优化民营经济结构及其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对于提升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省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山东民营经济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在经济增长上,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省过半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凭借灵活机制激活市场活力,撑起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税收贡献方面,民营经济占全省税收比重超60%,为地方财政提供稳定支撑,保障公共服务投入;科技创新领域,民营企业承担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项目,像海尔、歌尔等龙头企业牵头突破关键技术,专利数量占全省企业类专利超80%,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引擎”。
民营经济是就业吸纳的主阵地。山东民营经济吸纳了全省80%以上的就业人口,覆盖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及不同技能层次的劳动者。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批发零售、餐饮等提供基础性就业岗位,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民营企业则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此外,民营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为就业创造了新空间,2024年进出口额达2.53万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5%,连续13年居全省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带动了外贸相关就业岗位的发展。
二、山东省民营经济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民营经济作为山东就业市场的核心主体,深刻影响着就业格局的演变与就业质量的提升。从岗位供给的广度到结构调整的深度,再到就业质量的维度,民营经济以其独特的产业特性和市场活力,全方位塑造着山东就业市场的发展形态,成为稳定就业大局、促进劳动者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民营经济是就业岗位的“蓄水池”。作为山东就业市场的“主渠道”,民营经济提供超80%的就业岗位,行业覆盖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到新兴科技产业等全领域,为不同技能水平、学历层次的劳动者提供多样化就业选择。无论是高端技术人才、高校毕业生,还是普通劳动者、农民工群体,均可在民营企业中找到职业发展空间。
民营经济是就业结构的“塑造者”。随着山东民营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就业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产业中,民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推动岗位需求从简单体力劳动向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新兴产业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行业涌现大量高知识含量岗位,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推动就业结构向高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民营经济是就业质量的“调节器”。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经营规范、效益良好的企业往往能提供更高薪酬待遇、完善福利体系和广阔职业发展空间;而部分规模较小、经营承压的企业,在薪资水平、工作环境、职业培训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反映出民营经济内部就业质量的结构性差异。
三、优化山东省民营经济结构的路径
山东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推动增长、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当前其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制约高质量发展与就业质量提升。从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占比超50%,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同质化竞争激烈,而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创新层面,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强度低、高端人才短缺、产学研协同不足等问题,导致核心技术突破困难;融资领域,银行贷款因抵押物不足、信用体系不完善等设置高门槛,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发展滞后;区域发展呈现显著失衡,青岛、烟台等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形成产业集群,而菏泽、聊城等中西部地区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数字转型方面,全省民营经济数字渗透率仅3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且面临高端数字人才短缺与传统劳动力技能断层的双重困境。这些问题相互叠加,加剧了低技能岗位过剩、高技能岗位供给不足、区域就业机会失衡的矛盾,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障碍。
优化民营经济结构是推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就业吸纳能力的关键抓手。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在产业分布、企业规模、区域发展及数字转型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需从政策、科技、人才、金融和产业集群等多维度精准施策,破除发展瓶颈,激发内生动力,为民营经济提质增效与就业质量提升筑牢根基。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全面落实“民营经济38条”等惠企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二是驱动科技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深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施“人才强企”计划,通过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保障等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同时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与专业技能;四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产品,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五是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打造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烟台高端化工等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推动生产要素共享、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与发展韧性。
四、优化民营经济结构对提升就业质量的积极作用
优化民营经济结构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服务化升级,催生高技术、高附加值岗位,提升就业技能门槛与薪酬水平。同时,促进中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减少结构性失业,实现就业从“量”到“质”的转变,增强就业稳定性与获得感。
从岗位质量看,山东民营经济结构优化正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加速转型。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依托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化工、机械等支柱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绿色技术升级,逐步减少低技能、高强度劳动岗位,转而催生大量技术研发、设备运维、精益管理等中高端岗位。这些岗位平均薪酬较传统岗位提升30%以上,并配套完善的五险一金、带薪休假等福利体系,职业发展通道更为清晰。与此同时,山东重点培育的“十强”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快速崛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年均新增高技术岗位超20万个,吸引了大量“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及海外高层次人才,显著提升就业岗位的“含金量”。
在就业稳定性方面,结构优化促使山东民营企业从依赖规模扩张和低成本竞争,转向依靠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2024年,全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2%,带动企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企业平均存续周期延长至6.8年。政策层面,通过“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中小微企业稳岗补贴等举措,推动民营企业规范用工管理,全省民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提升至95%,社会保险覆盖率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有效降低劳动者失业风险。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效应进一步凸显,如青岛高端装备制造集群、烟台绿色化工集群内企业通过供应链协作和产能共享,在经济波动期仍保持岗位稳定率超90%。
从技能提升角度,山东民营经济结构优化与人力资源升级形成深度互动。全省已建成200余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民营企业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仅2024年就实施技能提升项目1.2万个,覆盖劳动者超200万人次。在数字经济领域,济南、青岛等地的民营企业率先建立数字化技能培训体系,针对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兴岗位开展定向培训,帮助传统产业工人实现技能转型。这种“企业出题、院校育才、政府搭台”的模式,推动劳动者技能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形成“就业—技能提升—更高质量就业”的良性循环。
在就业公平与区域协调方面,山东通过实施“一圈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战略,引导民营经济资源向菏泽、聊城等中西部地区倾斜,重点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当地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区域间平均工资差距缩小至1.8:1。同时,民营经济结构优化催生的直播电商、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超500万个就业机会。民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注重能力导向,通过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女性就业占比提升至42%,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就业安置率增长25%,有效拓宽就业包容性,显著提升劳动者就业满意度。
优化民营经济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不仅是山东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夯实共同富裕根基的重要举措。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山东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将持续释放“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的叠加效应,为区域经济注入持久活力。这一进程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承载着千万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政策支持的持续深化、创新动能的充分释放,山东民营经济必将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的实践中,书写经济繁荣与民生幸福协同共进的新篇章,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就业质量提升提供“山东样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强劲力量。
(山东省大众创新创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