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国劳动保障报》三版刊发文章《引“游子”成“归雁”——山东肥城精准服务铺就人才返乡路》。文章指出,近年来,肥城以政策红利为青年托举梦想,靠校地联动为人才回流牵线搭桥,用精准服务为就业创业保驾护航,尽显招才引智的温度与智慧,助力万千高校毕业生安心返乡就业创业。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聚则民族强。在各地竞相谋划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如何破解“人才外流”困境、激活“本土人才”潜力,成为摆在地方的时代课题。肥城市以“真金白银”的政策激励、“无微不至”的服务保障、“故土情深”的情感纽带,推动在外“游子”变回乡“归雁”,其探索实践为全省人才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样本,彰显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深层逻辑与实践智慧。
政策“组合拳”:以真金白银筑牢引才基石
人才竞争,本质是制度环境的竞争。肥城的实践首先体现在政策设计的精准发力上。从博士研究生15万元、硕士研究生8万元的购房补贴,到每月最高7000元的生活补贴连续发放3年,再到最高6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一系列“硬核”举措形成覆盖住房、生活、创业的全周期支持体系。这种“分级分类、靶向施策”的政策逻辑,打破了“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让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找到归属感与获得感。
肥城还深入实施“君子英才”工程,优化升级人才“新八条”政策,将人才工作经费提升至每年2000万元。针对到肥城工业企业就业的不同学历人才,给予极具吸引力的补贴。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预计发放的补贴1200万元较去年翻两番,近3年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1500余名,印证了“政策有诚意,人才有回应”的朴素真理。
各地当借鉴这种“需求导向”的政策思维:对于欠发达地区,可聚焦住房、薪资等基础性需求,以“雪中送炭”的务实举措降低人才落户门槛;对于发达地区,则可侧重科研平台、职业发展等成长性需求,以“锦上添花”的优质供给提升人才吸附能力。广西“乡贤回归”工程中,对返乡创业的医疗人才实行“编制保留、待遇提升”政策;杭州余杭区对数字经济人才给予“项目跟投、成果分红”激励,都是因地制宜的生动实践。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唯有紧扣本地产业特色与人才痛点,才能让好政策真正转化为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服务“连心桥”:以精细作风打通聚才脉络
引才更要留才,留才关键在服务。肥城构建的“市—镇街—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极具特色,将就业登记、补贴申领等业务办理时限压缩60%,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同时,肥城设立16所高校引才工作站,并聘任59名校园引才大使,把服务窗口搬到人才“家门口”。这种“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服务网络,彰显了“用户思维”在人才工作中的深度运用。当齐鲁理工等学院的学子走进肥城智能工厂,从“只知有桃”到惊叹“工业巨变”,更印证了“沉浸式体验”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
肥城在服务升级上不断探索。在就业服务方面,聚焦钢铁、建安等重点产业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落实“24小时就业服务机制”,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开展“探岗”“带岗”“送岗”活动,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创新建立社区招聘周制度,组织企业到基层社区举办27场专场招聘、“人才夜市”等活动,850多家次企业参与,提供1.2万多个岗位,2600余人达成用工协议。
服务升级永无止境。肥城的启示在于,人才服务既要解决“急难愁盼”,更要搭建“成长阶梯”。西安西咸新区建立的“3+7+N”就业回访机制,对未就业人员实行每周跟踪、每月帮扶;济南槐荫区的“法治+金融+科技”顾问团,为返乡人才提供全流程创业指导,都是对“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深化拓展。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对接”,从“单一服务”到“生态构建”,服务质量的每一次提升,都是对人才吸引力的一次增强。
情感“强磁场”:以故土情怀激活育才动能
“月是故乡明”,情感认同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肥城连续多年开展“假期学子看家乡”活动,邀请高校学生走进企业、园区,在触摸家乡发展脉动中重塑认知。市委书记、市长带队走进34所高校,以“面对面”的交流传递“求贤若渴”的诚意。这种“情感唤醒”策略,打破了“家乡发展滞后”的刻板印象,让“建设家乡”从朴素情感升华为自觉行动。数据显示,通过校地对接交流38场,肥城已签署19个人才合作协议,情感纽带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才吸引力。
肥城还借助自身“君子之邑”的美称,打造“君子之议”基层议事协商品牌,将“文明表达、求同存异、和合共生”的“君子”理念播撒到每个村居,这种地域特色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人才工作,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情感账。广西“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恳谈会,聚焦解决乡贤家属就医、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湖北石首市建立在外人才数据库,春节期间开展“一对一”走访慰问,都是以情感人、以情留人的成功探索。当故土情结与发展机遇相遇,当乡愁记忆与奋斗舞台叠加,就能催生“归雁还巢”的强大合力,让人才与家乡共成长、同发展。
示范“辐射力”:以系统思维构建兴才生态
肥城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具体举措,更在于其构建了“政策激励—服务保障—情感认同—产业支撑”的人才工作闭环。从3年引进1500余名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效应,到“引才工作站+校园大使”的机制创新,再到“人才回引—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核心是抓住了“人才与地方共生共荣”的本质规律。这种系统思维,避免了“重引进轻服务”“重数量轻质量”的短视行为,为各地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
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人才分布不均衡、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肥城的实践启示我们:引才不必“好高骛远”,关键是“量体裁衣”——农业地区可聚焦乡土人才培育,工业城市当强化产业人才支撑;留才不必“千篇一律”,核心是“用心用情”——既要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更要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从设立引才工作站到开展“学子看家乡”,从压缩办事时限到创新补贴方式,肥城的每一步探索都指向一个核心: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肥城的“归雁”工程,不仅是一个地方的人才振兴故事,更折射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价值取向。各地当以肥城经验为镜,把人才工作放在发展大局中谋划,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让更多“归雁”成行成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